2025年10月初,伊朗公开宣布准备接收苏-35战斗机,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军工界引发了热议。紧接着,一份来源不明的“俄罗斯战斗机出口清单”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。清单上列出了苏-34、苏-35、苏-57等战机的订单情况,虽然部分国家名称被马赛克遮住,但订单数量看起来相当庞大,合计80架,引发了不少猜测和讨论。很多人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中航工业,认为它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落后了。然而,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。
这份“清单”是否真实,外界很难辨别,但它的传播速度之快却说明了军工圈的敏感性。很多人认为,这或许是俄罗斯军工复苏的信号;然而,也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,认为它更像是俄罗斯的一种宣传手段。毕竟,过去两年里,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消耗巨大,武器产能有限,要在这个时候获得大额订单,确实显得有些出乎意料。然而,仔细分析,不难发现这与俄罗斯军工的逻辑是一致的——在战争中使用武器,同时练兵并吸引客户。
展开剩余82%俄罗斯的战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,尤其是苏-30和苏-35这些“老朋友”。许多买家与俄罗斯有着长期合作关系,像伊朗、埃及、阿尔及利亚等国,他们选择购买俄罗斯的战机,主要是因为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,训练体系无需重新搭建,维护起来也相对方便。俄罗斯还擅长打“捆绑销售”,将飞行员培训、导弹、地勤支持等一并打包,买家签约后就能快速上手。
俄罗斯军工在宣传上也十分有一套,每次签约时总会强调其战机吸收了大量实战经验,这种话术比起冷冰冰的技术参数更具吸引力。尽管苏-57的产量不高,但它的宣传却不遗余力,部分买家购买这款战机,不仅仅是看中其性能,还代表了一种政治立场,能够拥有一架俄罗斯隐形战机本身就是一种身份象征。
对于俄罗斯而言,军工出口不仅仅是为了赚取外汇,更是一种政治工具。通过军售,俄罗斯不仅能够缓解国家军费压力,还能通过“第三方转口”以及本币结算等方式绕过西方的制裁。虽然战争影响了俄罗斯的军工产能,但其民用飞机生产线部分转为军用,生产力正在逐步恢复。俄罗斯深知,军售不仅关乎赚钱,更是外交手段,通过出售战机,他们能够扩大影响力。
尽管俄罗斯的军工面临诸多挑战,特别是在零件和电子设备的供应上受到西方制裁的压力,但他们依然通过意向协议等方式,不断吸引潜在买家。这种策略是为了先营造一种热度,激起市场的兴趣。真正的订单,往往要等到财政批准、议会审核等程序完成之后,才能正式执行。因此,很多看似大规模的订单,实际上可能只是意向书或宣传材料。
这一波“订单潮”虽然热闹,但也被很多人看作是俄罗斯军工的一次“营销行动”。即使部分合同未必能顺利交付,俄罗斯依然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了市场信心,稳定了产业链。而在某些国家,如伊朗、阿尔及利亚和埃及,购买俄罗斯战机不仅仅是出于性能考虑,更多的是一种外交手段,表明他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多元化立场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中航工业在这场竞争中显得低调且稳重。尽管中国的战机在过去十年逐步开始出口,尤其是JF-17“枭龙”系列已经在巴基斯坦等国服役并出口到缅甸和尼日利亚等地,但这些数量并不庞大,无法在网络上引起太多关注。中航的困境在于市场结构,许多潜在买家倾向于选择“既便宜又好用”的中档战机,但这类市场竞争最为激烈。俄罗斯有着庞大的老客户基础,美国通过政治联盟加持,而中国则常常被夹在两者之间。
中国的歼-10系列虽然性能优越,但对于买家来说,除了飞机本身,还需要考虑到后续的配套服务、维修、培训等问题。中国的战机要卖出去,不仅要让客户看到飞机的优势,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。中航工业的软实力,特别是在售后服务、维修零件和飞行员培训等方面,仍然需要时间来积累。
与俄罗斯不同,中国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长期合作,而不是单纯通过价格战来争夺订单。中国在发动机、雷达和电子系统等领域的进步显著,尤其是在涡扇-10、涡扇-15等发动机的稳定性提升上,确保了新一代战机的性能优势。然而,海外客户对于中国战机仍然持谨慎态度,特别是在“新品牌”的接受度上。
中国的隐形战机,如歼-35,尚处于测试阶段,虽然性能很强,但因为缺乏大规模实战经验,很多潜在买家对此仍有所顾虑。而与之相比,俄罗斯的苏-30、苏-35等机型,即使较老,至少已经在多次实战中获得了验证,且有着较为稳定的维修和培训体系。对于新买家来说,选择俄罗斯战机意味着风险较低,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关的操作经验。
尽管如此,中航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潜力不容小觑。近年来,中国在非洲、中东、拉美等地区积极推广自己的战机,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。中国也通过飞行展示和培训项目,逐步建立了与多国的联系。中国战机出口的“现身广告”例如巴基斯坦空军采购歼-10C,为中国打开了国际市场。随着这些客户反馈稳定,中航工业的国际地位会逐渐提升。
未来,中航的目标并非短期内通过数量取胜,而是通过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市场。而在这场马拉松式的军工竞争中,俄罗斯虽然通过老客户和强大的宣传取得了短期的成功,但中国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完善的服务体系,最终有望在全球军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随着歼-35、歼-20出口型等新型号的逐步成熟,中国的军工产业将会在国际市场上迎来新机遇。虽然当前的“俄机热”让人眼花缭乱,但当这些短期的热度褪去,市场将更加看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。对于中航来说,真正的实力并不需要急于展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