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名将之死:历史迷雾与文学演绎
关于三国时期几位猛将的死亡真相,史书记载往往语焉不详,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。文丑和高览究竟死于何人之手?张郃为何会中箭身亡?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史料中并不明确,因此《三国演义》将诛杀文丑的功劳归于关羽,让赵云担纲秒杀高览的戏码,我们确实难以找到确凿证据来反驳这些文学创作。
《三国志》和《后汉书》对文丑之死的记载极为简略,对高览之死更是只字不提。而关于张郃之死,史料中却出现了两种相互矛盾的记载。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,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曾在西晋担任要职,自然不便对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有所非议,因此在记载张郃之死时只能含糊其辞:诸葛亮复出祁山,郃督诸将西至略阳,亮还保祁山,郃追至木门,与亮军交战,飞矢中郃右膝,薨。
展开剩余74%张郃究竟是主动请战还是被迫追击?陈寿没有明说。但忠于曹魏的史学家鱼豢在《魏略》中似乎暗示了司马懿借刀杀人的可能:亮军退,司马宣王使郃追之,郃曰:'军法,围城必开出路,归军勿追。'宣王不听。郃不得已,遂进。蜀军乘高布伏,弓弩乱发,矢中郃髀。这里记载箭伤部位是大腿,而大腿动脉受伤确实可能致命,但《三国志》记载的膝盖中箭通常不会致命——在古代,挖膝盖作为一种刑罚都很少导致死亡。
面对这样矛盾的记载,陈寿显然难以自圆其说,于是对文丑、高览之死这类小事更是轻描淡写或干脆略过。而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则大胆填补了这些空白,不过他对张郃之死的描写也颇为耐人寻味:懿曰:'蜀兵退去,险阻处必有埋伏,须十分仔细,方可追之。'郃曰:'吾已知得,不必挂虑。'懿曰:'公自欲去,莫要追悔。'郃曰:'大丈夫舍身报国,虽万死无恨。'
罗贯中笔下的司马懿是诸葛亮的高明对手,若将其塑造得太无能,反而有损诸葛亮的形象,因此司马懿必须足智多谋,而张郃就只能是个莽夫。至于街亭之战、赵云官职变动等事件,熟悉三国的读者自然心知肚明。
让我们暂且搁置张郃,以《三国演义》为参考,来看看河北四庭柱中的文丑与高览,以及秒杀高览的常胜将军赵云。罗贯中对赵云可谓厚爱有加,常将无主的战功归于他名下,甚至不惜虚构赵云枪挑东吴大将朱然的情节——实际上朱然比赵云和诸葛亮都活得久。
正史记载文丑死于建安五年的延津之战,高览则下落不明。既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,罗贯中将功劳归于关羽、赵云也无可厚非。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:为何赵云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,却能一枪秒杀高览?
有人认为赵云初战文丑时经验尚浅,能坚持五六十回合已属不易。若换成典韦、许褚,可能五十回合内就会被文丑挑落马下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徐晃与许褚、许褚与典韦的交手都是平局,可见曹营三猛实力相当。但徐晃在曹操面前二十回合就败给颜良,吓得曹操没敢让许褚出战——许褚虽虎痴却不傻,明知不敌的仗他绝不会打。
颜良文丑在白马坡、延津口大显神威,令曹将胆寒。而赵云在盘河之战中与文丑大战五十回合,虽未分胜负,但达到了救公孙瓒的目的。随后赵云更在几个回合内挑落袁绍大将麹义——正史中麹义实为袁绍所杀。
赵云五六十回合未能击败文丑,看似不如四刀斩文丑的关羽,但比二十回合败北的徐晃强得多,甚至可能超过许褚、典韦。从穰山之战可见赵云的真实实力:高览作为河北四庭柱之一,三合斩杀刘辟,却在赵云枪下翻身落马。即便高览有所防备,也难敌赵云神勇。想为高览报仇的张郃与赵云交手三十回合就仓皇逃命,足见赵云之强。
若以张郃、高览为参照,文丑能在赵云手下支撑六十回合已到极限。那为何当初赵云不杀文丑?原因很简单:赵云本就不愿为公孙瓒拼命,但对刘备却愿以死相护。按常理,常山赵子龙本应投奔袁绍而非公孙瓒,公孙瓒还曾失礼质问赵云,这使赵云只把救公孙瓒当作任务,而非拼命。而对刘备,赵云能爆发出超常战力,即便颜良文丑亲至,也可能在五十回合内败亡——这就是忠义之心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